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平均气温的记录和水位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五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学生身高、体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1、用计算器计算是这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计算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它已融入了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所以我把一些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教学环节省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的用法。设计这四个层次题目的价值何在?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像第⑥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可以直接输入;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这两个键。
另外提醒学生计算器并不能保证计算一定正确,正确计算的前提是要正确地输入数字。
2、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3、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节课可以说是作了有效的尝试,但在介绍数史资料时还可挖得再深一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若能加以估算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器操作的正确性,反馈时的实效也会大大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我先来说说吧!我是兴安三校的李学伟,我代表兴安区四年组全体教师,针对《电视广告》这一节课进行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电视广告》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基础上,结合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来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体会其运算顺序。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纵观全课,再结合我们全区四年级教师的研讨,我们认为本节课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区的集体备课。第一环节就是做到深钻教材,确定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个体差异,把握好教学的关键。本节课的重点定位: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定位: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会运用这样的运算顺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准确定位、预设多维,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们在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某公司在地方电视台黄金档插播一条30秒的广告,在两周内消费35.7万元,这样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帮忙解决平均每秒钟要消费多少钱?
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下来根据学生板演的算式讨论:小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有什么不同?最后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新的知识。在备课当中我们捕捉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把“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从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用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精心设计练习,关键体现了一个“精”字,精就精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突出重点也就是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的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的判断和只列式不计算,还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买牛奶和付水、电、煤气费等习题,这些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但突出了本 ……此处隐藏4719个字……p>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我在教学《邮票的张数》时,重点让学生理解每个信息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并应用了多种方式来表达所理解的信息的意思。重点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来理解鈥溄憬愕挠势笔堑艿艿?倍鈥澱饩浠暗囊馑肌O热醚谑鲎约旱南敕ǎ缓笤俜攀秩醚约撼⑹曰换Q诨墓讨校宜鸭搅思父鲅甑南叨瓮冀姓故尽F渲杏幸桓鲅钦庋模合然欢蜗叨伪硎镜艿艿模缓笫排帕泻偷艿芤谎さ?段表示3倍的关系。学生这样画是对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画线段图而画线段图,画图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解方程时,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x+3x=180的方程,重点让学生理解:1个x和3个x合起来是几个x?4个x也就是4x。
我就顺势继续引导学生解方程。然而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在计算3x+6x=18这样的方程时出现了错误,不知道3x+6x等于多少,还有的出现了书写上的错误。回顾课堂教学过程,看来问题还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自己细细的反思后,发现在教学x+3x=180时,我自己应该出示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3x+6x的深刻认识。如可以出示ax+bx或ax-bx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口答。对于书写上的错误,我想老师在指导时应该着重强调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由此看来备课中我自己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出现时灵活处理。
这是自己在上完这堂课后的一点反思,反思中让我对我的课堂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知道了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多关注细节上的问题,正确处理每一个细节问题,同时也让我更深入地懂得了,北师大教材这样安排不是没有道理,过去的旧教材只注重了知识的编排体系,而北师大教材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不仅注重了知识体系的安排,同时也渗透了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上领会这种思想,那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项知识也就理解了,不但学会了这项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领悟了一种列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世界大师的风采和独特思考。一是给予了学生“自由”,自由是世界上最大的创造,引导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地品读、讨论、感悟课文,让学生深深体悟到:世界大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原来闪光的独特的思维就是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原来如此简单!并体会到:我们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也会像大师一样闪现智慧的火花。二是告诉学生重视思考所遇到的一些现象,学会建构,善于思维。三是遇到问题怎么办?遇到问题,不要随便放弃,要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想这种工具在学习这篇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今天学习这课,给予学生一种积累,就是告诉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解题方法,哪怕是一种放松、玩,也可能解决把非常难的问题解决掉,学会延伸,学以致用。四是灵感需要马上记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灵感,处理思考灵感,经常随身携带笔记本,及时记录脑子里闪现的智慧火花。结合课文的主题,我也特别提出要学生尽量利用星期天让家长带他们去郊游、踏青,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
1、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通过设计游戏练习: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哪种方法简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在解决过程实际问题中掌握学习方法:例如,举例验证、用顺口溜、口诀或打比方的方法帮助理解记忆等。
综上所述其成效,但本堂课仍存不足之处:
1、在简便计算中,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向运用掌握不理想,需加强指导练习。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合作学习多停留于表面,虽然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有些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