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合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矛(枪口或炮口)、轮子、履带
合二为一
集合说课稿2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 ……此处隐藏23603个字……,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通过三个问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步强调, 最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课本P4的例题,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
步的强调,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演练,通过练习达到及时的反馈。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 比较列举法与描述法的优缺点。
(五)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1.1A组: 2、3、4.
作业的布置是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的表示法,让学生对数学符号的适用在课外进行延伸和巩固。
说板书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是课本例题演练,右侧是实例应用。在左侧的知识要点主要列出了集合、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和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以上是我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一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集合说课稿15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本节课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经历集合产生的过程并学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策略
"重叠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具有浓浓的"生活味".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后,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去达成目标?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以"认知冲突设疑导入探究新知感悟韦恩图解决问题运用韦恩图"为结构。以"冲突思考交流验证"为教法,力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在探究生活中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2)昨天,郎老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付款的时候,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3,从后往前数,我排在第4.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兴趣是的最好老师,探索是成功的基石。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游戏中明算理:
(1)、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语文和数学
(2)、游戏:
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地看清楚,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报名参加语文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数学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听讲的教学方式,台上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台下的同学也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画一画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片刻,有同学欢呼起来了:"老师,我画出来了"说着,高举着自己创作的画,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起来。指名上黑板画。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画好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每一部分代表什么,从而自然引出韦恩图接着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共同交流、思考,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也从中感受到了愉悦、轻松、快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任务二,利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1、任务呈现:读图训练。让学生看书例1的集合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答。
2、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单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课本105页1题。
2、三年级(2)班的部分同学参加"秋季运动会",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2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