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混合运算》说课稿

时间:2025-03-17 11:23:08
《混合运算》说课稿

《混合运算》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合运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混合运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分数混合运算(二)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情景分析,利用分数混合运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 “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焦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解决具体问题,并学会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画图分析题意。

3.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焦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算式的意义。

四、说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教学程序

1.学情调查:

让孩子回忆已学知识,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

2.质疑探究:

焦老师在该环节不是枯燥传授知识,而是靠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根据学生的画图思考,交流汇报解决关键问题,分析出数量关系,然后利用知识的迁移,突破教学难点,

3.达标检测:

以教材练习为依托,通过认真练习,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向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4.拓展延伸:

通过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方式,进一步升华教学效果,真正理解在解决有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量”与“率”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焦老师所执教内容不成熟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赐教,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混合运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和“小小售货员”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录音听算,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与观察事物,发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有空间。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以动画情境引旧入新

(1)以动画出现,接着小兔提出问题,兔妈妈今早找到了21根大白菜,

动画情境能迅速地把学生在情绪和思维,集中到训练了学生舶听觉思维国。

第二环节:捉供感知、学习新课

电脑演示“小熊购物”

(1)购4个面包,1瓶饮料(该付多少钱)

(2) 把学生分组讨论该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 列的式子综合起来,电脑演示: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的结果与原来的一样吗?(让学生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讲给同伴听。)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加法的结果与原来不同,也有先算乘法的结果与原来相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在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时候要先算乘法。

接着让学生学当售货员,根据电脑显示提出一些算式给同伴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实际的亲身的机会。

口算: 3 X 5十15 25十4 2 13+7X 5

8 X 3+16 25十5 X 5

听算, 40—20 40十20 30+20,

30十20 30—10 9÷3

9 X 3 21÷? 7 X 8 56÷8

目的是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情绪和巩固加强刚才所学内容

(3) 按着电脑演示:动画小熊拿20元钱购买3 包饼干

提问学生,该找回多少钱?讨论一下怎么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

然后我把学生的分析综合起来,(对能直接列出综台式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

电脑演示, 30 X 4=12(元)

20—12=8(元) 20—4= 元

然后提问学生“这里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算到结果与原来一样吗?”(同时把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探索,并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算法告诉同伴。)

学生可能出现;有先算减法的,得到的结果与原来不一样,育先算乘法的结泉与原来一样,然后综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育减法有乘法要先算乘法”

电脑演示,直观,鲜明地解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知识的抽象性这一矛盾,同时将数学带入了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从而使得学生的独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发出问题,讨论问题、找答案找规律,以“课堂活动”看待“课堂教学”使得教与学问题化、练合化、开放化、实践化和民主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培养了学生亲身参与的意

接着电脑出现一些算式让学生口算:

4X 3+5 30—4 X 5 7十6,7+22 63十7+21 81+9+91

35-5 X 7 80一 9 51十6 X 8

听算:

8+40十8 12+40十6 8+l9+9

35÷5 54÷9 200十300 300十100 100+400 300+300 ……此处隐藏27067个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五、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3+450-8×44+3×3=9+4=50-32=4+9=13=18=13

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混合运算》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

3、(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需要多少张票?……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9+9+9+9+5

先算9×4=36(人)

在算36+5=41(人)

9×4+5

5+9×4……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

(1) 4×3=12(元)

50—12==38(元)

(2)50—4×3=38(元)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在相互的质疑、解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关注是否能掌握乘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附:板书设计

乘加(减)混合运算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混合运算》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