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解题技巧(15篇)
高考语文解题技巧1一、读不懂怎么办
1.揣摩诗歌的题目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2.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3.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20xx年广州二模题所选的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陈焕《梅花》)
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
此外,作者背景特点、诗歌注解也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不会表达怎么办
表达是信息的输出活动,是理解的外化。临场要能顺畅表达,心中不仅要存货,而且还要会取货。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
鉴赏术语内容庞杂,临场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我、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此外,还要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高考语文解题技巧21 重复啰嗦: 其修改方法是任意去掉其中一个。
例如:“小王飞快地赶紧跑回家。”句中“飞快地”、“赶紧”是重复的,改时任意去掉其中一部分即可。
2 前后矛盾: 其修改方法是去掉其中一部分,或把其中一部分改换成与另一部分相吻合的内容。
例如:“台上的演员戴上了五颜六色的白帽子。”句中“五颜六色”与“白”相矛盾,改时可去掉其中一个。
3 缺少成分: 其修改方法是补上所缺的成分。
例如:“在期考动员会上,纷纷表决心。”此句缺少了表决心的对象(主语),改时应在“纷纷”前加上“我们”或“他们”、“大家”等表示复数的对象。
4 搭配不当:
a)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关联词语本身搭配不当: 其修改方法是根据句意关系,把关联词的一部分改换成与另一部分相配的内容。
例如:“我们家乡不但物产丰富,所以风景优美。”句中关联词“不但……所以……”显然搭配不当,根据“我们家乡”的两大特点“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知它们不是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应把“所以”改为“而且”。
关联词语本身搭配恰当:去掉整个关联词语,根据句意关系,配上相应的关联词
例如:“我们不但学习认真,而且成绩好。”句中“不但……而且……”本身搭配恰当,但“学习认真”与“成绩好”应为因果关系,该配上“因为……所以……”一类关联词。
b)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是改换句中某部分,使句意表达准确。
c) 例如:“这篇作文的词汇和句子都很通顺。”句中“句子通顺”搭配恰当,但“词汇通顺”讲不通,应改为“词汇丰富”,原句应改为“这篇作文的词汇很丰富,句子很通顺。”
5 指代不清: 句中出现用同一代词指代两个不同对象的情况,其改法是把其中一个代词改成一个具体的名称。
例如:“小王和小张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复习功课。”句中的“他”既可指“小王”又可指“小张”,使人模糊,应根据事实,把一个“他”改成“小王”或“小张”。如:“小王和小张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小张复习功课。”
6 三种特殊类型:
a) “把”字与“被”字的误用 : “把”字句的主语是施动者,“被”字句的主语是受动者,两者结构对立,表达的意思相反。
例如:“他们被这些旧物品处理了。”句中“他们”是动作“处理”的发出者,应把“被”改为“把”
b) “通过”与“使”合用,缺少主语: “通过”与“使”在同一句中运用,往往出现缺少主语的现象,改时应去掉“通过”或“使”。
例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句中缺少了主语,可去掉“通过”或“使”,改为:“通过这次活动,我受到了教育。”或“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c) 动词并用,颠倒位置: 当两个动词并列在一起出现在同一句中时,有时会出现两个动词位置颠倒的现象,改时应交换两个动词的位置 ……此处隐藏17180个字……!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高考语文解题技巧15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文档为doc格式